2021-06-04 21:32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要聞 作者:陳蔚藍 于作梁 點擊:
推進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亟需提升跨文化傳播能力?;ü膽蚝突泟《际侵腥A優秀傳統文化,針對二者的研究成果頗豐。如何以花鼓戲和粵劇為抓手,推動中華文化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為探究如何實現湖南花鼓戲更好地“走出去”,增強跨文化傳播實力,本文通過分析粵劇在跨文化傳播上的經驗,為花鼓戲的跨文化傳播提供借鑒。
一、內容創新是傳播動力
加強內容創新,緊貼時代背景。有創意、有亮點的內容是粵劇得以“走出去”的不竭動力?;泟碛袑iT的劇本翻譯人才,并且通過英文演唱、利用多媒體呈現,進行隨演隨釋等方式,幫助國外觀眾理解戲曲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粵劇撰寫者能夠緊跟時代,不斷創作時代話題的曲目,并由專門的粵劇翻譯人才進行英語劇本的編寫。定期和海外粵劇團的交流,也有利于國內外粵劇發展。為了能夠讓外國觀眾看懂粵劇,還嘗試將國外經典著作的篇目進行改編,形成新的粵劇曲目,這樣既能夠讓觀眾視覺享受之外,也能夠汲取到知識。
通過態勢分析法(SWOT分析法)和矩陣排列組合來進行對比分析,針對花鼓戲在跨文化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在下文中進行分段闡述。花鼓戲問題突出表現在內部劣勢和外部威脅。
花鼓戲的戲曲內容與時代脫節。劇本更新速度難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劇本創作人才匱乏。湖南花鼓戲的經典劇目,如《劉海砍樵》、《補鍋》等均為上世紀創作,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文化多元化和審美多樣化趨勢,與時代脫節的戲劇內容難以吸引年輕受眾。語言障礙也是花鼓戲跨文化傳播過程中面臨的另一大挑戰。外國觀眾由于很難理解花鼓戲想要表達的意思、故事內涵等,他們就無法與花鼓戲產生共鳴。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花鼓戲的跨文化傳播。
花鼓戲的內容創新,包括劇本本身以及演唱語言兩方面。內容是保障跨文化傳播的不竭動力。要創新花鼓戲演唱語言,因地制宜,用英語演唱花鼓戲,讓外國友人理解花鼓戲的內容和其中蘊含的價值理念,提高花鼓戲的海外傳播力和影響力。同時,還需要培養相關人才,雖然很多高校都設有翻譯專業,卻沒有針對戲劇的翻譯專業,戲劇翻譯除了需要翻譯基本功,還需要對一個劇種、民族等特定文化背景有一定的知識儲備。
二、注重國際市場是傳播關鍵
國際傳播是不同國家之間跨文化的大眾傳播?;泟〉耐茝V所以能在海外收獲很好的效果,是因為加強了海外市場的針對性?;泟鞑シ秶鷱V,宣傳推廣到位,以打造中國品牌進軍國際市場。早在20世紀50年代,在海外的廣東華僑借思鄉之情創建粵劇團,創立了英文版粵劇社,粵劇就走出國門。近年來,海外粵劇團又與國內的劇團進行聯誼交流,進一步將粵劇文化推廣到海外。隨著越來越多海外粵劇團的成立、國際粵劇節等活動的舉辦,粵劇的傳播更為廣泛,粵劇被稱為“海外最具影響力的戲曲”。將粵劇與旅游市場相結合,是跨文化傳播的重要抓手。到廣東廣州、佛山、順德等,體驗粵劇是一個重要的旅游項目,讓中外游客通過親身體驗,感受粵劇文化博大精深。
花鼓戲的傳播缺少國際化的交流?;ü膽蜃鳛楹咸厣幕?,經過悠久的發展已經成為湖南當地代表性的藝術流派。長期以來,花鼓戲的市場始終局限在湖南當地或者周邊省份,難以進行更大范圍的傳播和推廣。市場局限性已成為制約湖南花鼓戲走向國際化的重要瓶頸。由于缺乏國際化交流渠道和帶頭人,跨文化交流受阻,急需專攻跨文化傳播且熟悉花鼓戲文化的專業人才和市場營銷人才,為花鼓戲品牌注入活力。
定位決定市場。要采用一定的營銷策略助力花鼓戲走上國際舞臺。例如“AARRR”營銷模式,通過“用戶獲取”與湖南旅行社進行合作推廣。隨著跨國旅游的興起,利用旅游資源來進行花鼓戲的推廣成為一種普適性的方式。當地文化旅游部門可組織花鼓戲表演,通過具有湖湘文化特點的服裝、首飾、唱劇等,運用“視覺錘”將“語言釘”釘到觀眾心理,激發外國友人興趣,提高“活躍度”和“留存率”。同時,通過在國外創辦花鼓戲社團、組織演出等,進一步拓寬海外市場,提升國際知名度,實現高質量的跨文化傳播。此外,還可以在特殊時間點,比如節假日,進行特定主題的演出。并通過激勵手段,讓外國觀眾主動分享,進行跨文化的人際傳播。
三、媒介多元化是傳播大勢
要創新花鼓戲宣傳平臺?!爸袊泟【W”頁面具有現代化美感,色彩明麗,板塊分明?;泟鞑ナ侄蔚亩嘣w現在,一是粵劇有自己的官方網站即“中國粵劇網”,對粵劇各項活動進行紀實報道;二是粵劇院注重在互聯網平臺上宣傳,比如在小紅書平臺上進行“網紅打卡”推廣宣傳,特別是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通過網絡舉辦了多彩的國際粵劇節,第八屆的羊城粵劇節采用了網絡直播的形式展演;三是除了傳統的粵劇團到海外進行表演,還有線上表演?;泟⊥ㄟ^華僑的遷徙、政府的推廣、海外粵劇團的聯誼和交流、網絡直播、粵劇題材的電影拍攝等方式進行宣傳,使人們能夠從多渠道接觸到粵劇,粵劇得以更廣傳播。
花鼓戲在宣傳方面力度不夠,忽視了新媒體的推廣應用。其公關、宣傳仍停留在傳統方式如商演、義演上,未能利用新媒體資源進行有效的對外宣傳,導致其在海外的知名度明顯低于粵劇。
文化沖擊以及觀眾和演員的流失對花鼓戲的傳播影響很大。一方面,多元文化的滲透對傳統戲劇產生了巨大沖擊。另一方面,與光怪陸離的新式文化相比,傳統戲劇對觀眾的吸引力較小,觀眾對花鼓戲的喜愛和關注逐漸下降,付費觀賞戲劇的人越來越少,劇團難以維持生計,許多演員被迫轉行,“留不住人”成為其發展最大的痛點。老藝術家們的逝世和新演員的缺失讓花鼓戲的人才資源青黃不接。
與時俱進創新花鼓戲宣傳手段,完善現有的宣傳途徑,增加新媒體傳播內容是花鼓戲高質量走出去的必由之路。一是招攬電腦網絡專業人士進行網頁設計,開辟國際板塊,設計多國語言的咨詢通道,通過外國的社交軟件,或是國際版的國內社交軟件等進行線上宣傳。二是利用“網紅效應”,通過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咖來體驗花鼓戲,進行打卡,讓網友們看到花鼓戲的特色,覺得傳統戲劇也是有趣的、時尚的。三是廣告宣傳要到位,當人們在各大平臺搜索湖南旅游時應該有花鼓戲的相關廣告鏈接,讓人們一到湖南就要想到花鼓戲,將花鼓戲打造成湖南的品牌。四是加強與影視劇的融合,對膾炙人口的花鼓戲曲目進行影視化改編,融入當今的影視劇中,讓人們潛移默化地喜歡上花鼓戲。
在做好線上宣傳的同時,也要加強線下宣傳。如:通過學校等平臺進行花鼓戲知識普及、文化體驗,改善觀眾的年齡結構,讓更多的年輕群體了解花鼓戲;在旅游景點增加花鼓戲舞臺、開展花鼓戲體驗活動等,讓游客們近距離接觸體驗等。旅游景點人流量大,游客來自世界各地,通過他們欣賞、體驗花鼓戲,并口口相傳,有利于實現花鼓戲的跨越文化傳播。
(陳蔚藍、于作梁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9級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本科生、文學院2020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指導老師系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輔導員王耀光)
原文鏈接:https://m.voc.com.cn/wxhn/article/202106/202106041139387065.html
上一條:【新湖南】李姝潔:新媒體環境下湖湘非遺文化傳播路徑初探
下一條:【紅網】“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黨史大篷車開進長沙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