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1 11:48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余蓉 點擊:

上圖:11月9日,湖南師范大學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報告會現場。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行 攝

上圖:11月9日,湖南師范大學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報告會現場,觀眾認真聆聽報告。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行 攝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余蓉
11月9日上午9時,記者來到湖南師范大學國際學術報告廳,一場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會正在這里舉行,宣講人是該校黨委書記蔣洪新。
稍早前的11月4日,中央宣講團成員、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慶偉曾在湖南師范大學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在場高校師生送上了一份“熱氣騰騰”的精神食糧。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學校首要政治任務。”此次宣講會上,蔣洪新傳達了張慶偉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講團高校宣講報告會上的講話精神,要求大家吃透精神、把握精髓、融會貫通,確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努力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轉化為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本領。
會場座無虛席,大家認真聆聽,時不時仔細記錄。“我們正推動學校各二級黨組織把準要求、結合實際、務求實效,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層生根發芽,成為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力量。”校黨委副書記周俊武告訴記者。
在擁有國家“世界一流”建設學科的外國語學院,記者看到,一場以“譯語話中國 禮贊新時代”為主題的黨的二十大報告多語種接力誦讀活動正火熱進行。參加接力的有博士研究生、留學生,也有國(境)外交換學生、在校港澳臺學生。他們熟練地用漢語、英語、日語、俄語、法語等語言誦讀,有的聚焦“中國式現代化”,有的關注“科教興國、人才強國”……
“這是我們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一次系統深入的學習。”外國語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胡云天充滿感情地說:“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將努力立足自己專業所長,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而不懈奮斗!”
外國語學院院長曾艷鈺教授告訴記者,學院將充分發揮外語學科在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中的獨特作用,為鄉村振興和中國文化傳播貢獻力量。
在位于生命科學院的省部共建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一場以“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再立新功”為主題的座談會也正在舉行。“我們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開展各項工作,為大家提供更多的‘放心魚’和‘好吃魚’。”中國工程院院士、實驗室主任劉少軍勉勵與會人員。
這個由劉筠院士于1953年創立的實驗室,是全國唯一以“淡水魚類”命名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為解決我國“吃魚難”問題作出了重要貢獻。劉少軍院士團隊繼承前輩優良傳統,在魚類遠緣雜交理論—技術—產品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研究成果,探索出魚類遠緣雜交的主要遺傳和繁殖規律,建立了“一步法”和“多步法”育種技術,創建了一批寶貴四倍體和二倍體魚品系和新品種,老百姓吃魚更有口福了。
會議結束后,大伙立刻回到實驗室忙起來。實驗室骨干成員、遺傳發育系黨支部書記張純教授告訴記者,黨的二十大召開以來,大家深受鼓舞,干勁十足,朝著魚類育種關鍵技術發起新一輪的攻關。
來到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院長唐東升也正組織一批青年骨干教師研討,謀劃如何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到工作中去。
這所“規模不大,老師不多”的學院,卻擁有傲人的成績——建有“理論物理”國家重點學科為代表的學科群、省高校“2011協同創新中心”“低維量子結構與調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培養出了以陳星旦、陳大可、龔新高、邵明安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為代表的大批高層次創新人才,可謂桃李滿天下。
“黨的二十大給我們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指引了方向,鼓舞了士氣。”唐東升告訴記者,學院將以學科融合交叉激發創新活力,致力于為國家培養更多的物理類“未來教育家”和“未來科學家”,力爭在前沿基礎研究中做出重要原創性成果。
在教育科學學院,全體師生正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與學院各項事業結合起來深入推進。院長劉鐵芳告訴記者,學院將深刻把握黨的二十大對教育提出的新使命、新任務,開拓教育理論研究的時代視野,提升教育理論現實解釋力;切實加強教育教學改革,強化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基礎教育服務能力,為解答好中國基礎教育現實難題貢獻一份力量。
■記者手記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
余蓉
教育科技雙輪驅動、互為支撐,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三位一體、系統集成、統籌部署。科教興國開啟新征程,教育高質量發展進入快車道。一新一快當中,大學重任在肩。
我們常說,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在湖南師范大學,記者不僅看到了師生們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踴躍場景,更感受到了他們干事創業的高漲熱情。
湖南師范大學肩負著促進教育公平和追求卓越、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雙重任務。一路探訪一路交流,記者欣喜地發現,一手抓培養“未來教育家”,一手抓培育“未來科學家”,是各個二級學院共同的奮斗目標,也都采取了抓鐵有痕的過硬舉措。
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于深厚的基礎研究,產生于學科交叉領域和青年優才集聚、教學相長的環境之中,大學在這三方面都具有天然優勢。在湖南師大多個國家級和省級實驗室,師生們沉浸其中,高水平科研與高水平教育教學互為支撐,為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建設自主知識體系迸發出蓬勃活力。
把黨的二十大精神領悟得越深,行動就會越迅速有力。通過所見所聞,記者有理由相信,在科教興國新征程中,湖南師范大學在新時代的趕考路上必將走得更好。
原文鏈接:https://epaper.voc.com.cn/hnrb/html/2022-11/11/content_1603205.htm?div=0
上一條:【光明網】陳麗榮:大數據時代切實增強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