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1 20:20 來源:紅網時刻 作者:陳麗榮 點擊:
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安全。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使命重大、任務艱巨。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面臨機遇與挑戰,大數據的“預警研判”提供了教育新手段和技術支撐;大數據的“精準識別”助推教育對象定制和內容供給,大數據“智慧共享”有助于整合教育資源、凝聚共識等,同時,大數據的大體量、多模態、復雜化沖擊著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輻射力和引領力,削弱了其實效性和針對性,影響著高校意識形態安全。
高校要加強受眾分析,增強內容供給和分眾引導;建好“數據倉庫”,實現高校意識形態智慧資源的共享共融;要樹立大數據思維,培養大數據人才,凝聚育人合力;要拓展教育載體,增強育人活力和吸引力;要加強監管,精準預測,在預防突發事件中獲取主動權,進一步增強高校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
一、精準“識別受眾”,實現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精準滴灌”
高校要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安全中的主導地位,把大數據技術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相結合,讓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從粗放到精細的轉化,利用大數據技術快速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思想主張以及立場觀點,有針對性地對不同學生群體進行不同的引導教育,根據大數據軌跡的變化實現對學生群體行為的預測預警,同時,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大學生對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反應和效果,根據數據分析的指向適時進行教育方案的調整,做到精準“識別受眾”,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因人而育,不“一刀切”,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提供“私人訂制”差異化、分眾化的教育方案和個性化服務,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映射力和信服力。
二、建好“數據倉庫”,實現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資源的“共享共融”
數據壟斷、數據割據所導致的數據碎片化以及“數據孤島”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著大數據技術在高校意識形態安全中的應用,高校需破除一系列“數據壁壘”,整合部門“數據孤島”,打通數據傳輸渠道,吸納與整合有價值的數據資源,建好“數據倉庫”。教育主管部門、社會組織與高校齊心協力,共同創建和維護數據共享、資源共融、信息共建的大數據平臺體系,擴大數據傳輸渠道,豐富信息來源,加強數據共享和交流。高校各部門要齊發力,著力構建“數據倉庫”的共建共享機制,明確數據資源采集、存儲、管理、使用等各環節的責任分工,理清數據權屬關系,廣泛匯聚、整合數據,實現大數據資源的全面匯聚、共享和應用。
三、培育“數據人才”,實現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隊伍的“又專又紅”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善于獲取數據、分析數據、運用數據,是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高校要制定大數據人才培養計劃,培育一支具備大數據思維特點、較強數據綜合分析和專業技術能力的意識形態工作隊伍,積極吸納專業的大數據技術人員加入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組織相關教師學習數據采集、篩選、分析以及處理,加強教育工作者的數據整合能力以及信息的保護能力,學會用大數據技術處理海量信息數據,善用數據說話,用數據解決問題。高校黨委要發揮好帶頭領導的示范作用,提升大數據時代的意識形態鑒別能力,善于處理意識形態領域的突發狀況,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工作的部門加強溝通,形成合力。高校教師將大數據技術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中,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高校輔導員利用大數據資源,深入全面的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根據學生的現實需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四、完善“預警機制”,筑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強網屏障”
面對大數據時代網絡意識形態治理的安全風險,高校要建立起大數據意識形態安全預警和研判機制,借助大數據的技術手段進行信息收集整理與分析研判,對將要出現的風險進行分析和評估,快速發出預警信號,強化大數據網絡輿情預警機制。高校通過大數據管理研究中心的工作推進,建立起完備的意識形態安全預警和研判體系,提升意識形態安全防控的精準性。對已經產生的網絡輿情問題,高校需要借助大數據圈群化、精準識別的特性,第一時間找準對象群,發出預警,快速反應,采取積極措施,積極引導網絡輿論。此外,利用大數據大容量、多樣性的特性,高校可以通過多形式多層級的方式進行意識形態安全的教育,對大數據預警對象提前進行干預引導,引導大學生正確的對待網絡輿情,提高學生對錯誤思潮的應變能力,抵制不良信息的傳播,有效化解網絡輿情危機,提高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治理效果。
(作者陳麗榮系教育部2021年度全國高校網絡教育名師、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師范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原文鏈接:https://share.gmw.cn/difang/hn/2022-11/10/content_36151900.htm
上一條:【光明日報】劉上生:曹雪芹為何“遠師”《大人先生傳》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