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0 15:11 來源:紅網 作者:陳麗榮 馬瀾 點擊:
我國的志愿精神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據《禮記》記載,五帝時期就有救助矜寡孤獨廢疾者。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提倡“向雷鋒同志學習”,發展至今,志愿精神蘊含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寄語青年志愿者,勉勵青年志愿者投身志愿事業,努力使志愿精神成為新時代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新時代中國大學生應當敢于擔當、樂于奉獻,在志愿服務中凸顯“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高校作為新時代培育和踐行志愿精神的重要陣地,應當從哪些維度,讓思政課傳播好志愿精神?
激發興趣,讓志愿精神理論更具“吸引力”
高校傳播好志愿精神,應當注重提高高校師生對志愿精神相關理論的認知程度。首先,梳理整合內容。思政課教師應當梳理整合教材中志愿精神理論相關內容,并將其做成學習材料發放給學生,專門設置以志愿精神為主題的思政課講授相關理論。系統、完整的理論結合教師專門開展的主題課堂,一定程度上激發了高校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志愿理論的“吸引力”。其次,講好背后歷史。思政課教師通過追溯中西方志愿精神相關理論的發展歷史,為高校學生講清相關理論的背景,結合時代背景和現實發展需求講解。同時在追溯中國志愿理論歷史的過程中,高校學生也能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所了解,增強高校學生的文化自信。最后,開展志愿活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有關志愿精神相關理論的辯論活動,如“高校思政課有必要重點講解志愿精神嗎?”,也可以開展相關的角色扮演活動,以課堂為小型社會,邀請部分學生扮演對志愿服務有需求的人,其余同學自覺選擇在面對他人需求時作出何種行為,事后分別請志愿服務對象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做出不同選擇的同學分別分享選擇前的初衷和選擇后的心得體會,通過親身體會感受應用志愿精神理論,激發學習興趣,培育高校學生的志愿精神。
扎根實際,讓志愿精神教育更具“現實力”
在現實背景下傳播好志愿精神,要結合其特征,形式及內容緊緊貼近現實情況及學生需求實際。高校應針對性地開展志愿精神教育。尤其注重將志愿精神教育同高校思政課相結合,傳播好志愿精神。首先,實時嵌入現實志愿素材,講好特殊背景下高校學生需要的志愿精神內容。精選高校師生身邊的志愿服務素材,滿足高校師生的實時需求,例如在當前新冠病毒背景下,明確應對新冠病毒疫情的志愿者們的工作內容、理解志愿者們工作的不易等。其次,豐富志愿精神教育形式,依托網絡平臺開展志愿教育。強化互聯網思維,借助網絡技術手段講授志愿精神內涵。網絡平臺提供的實時答題、互動服務,幫助實現師生良性雙向互動,提升高校關于志愿精神教育的實效性。最后,注重教學反饋情況,針對需求及時更新、改進志愿精神教育。完善評價機制,拓寬師生的互動及反饋渠道,實現教學雙方互評與自評相結合,根據評價結果進行針對性的改進。還可依托網絡平臺設立“意見箱”“留言板”等,針對師生需求改進教育。
講好故事,讓志愿精神教育更具“感染力”
當前,為了更好服務大眾,涌現了一批敢為人先、勤勞踏實的志愿者,她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她們的故事值得廣為宣傳。首先,高校樹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志愿者榜樣。注重對校內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人員志愿故事的挖掘,如輔導員、學生、后勤工作人員等。他們的故事是開展志愿精神教育的優秀教學素材。其次,高校做好對榜樣的宣傳。宣傳好榜樣可使學生直觀感受到凝聚在榜樣身上的志愿精神,更加容易增強對志愿精神的認同感。深入挖掘每一位志愿榜樣背后的故事,依托網絡平臺,實時宣傳典型事跡。最后,高校注重對輿情的控制。如在新冠病毒疫情背景下,面對國外“疫苗研發和安全質疑論”“防疫政策批評論”等惡意中傷和國內“志愿服務作秀”“志愿服務不盡責”等不當評價,高校應當積極宣傳我國政府權威媒體發布的疫情信息,通過講好志愿者故事,使不當謠言不攻自破。
建好隊伍,讓志愿精神教育更具“實踐力”
高校開展志愿精神教育,需要一批敢為人先、以身作則的師生,他們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志愿精神。高校應當培育一支有實力、有經驗的師生志愿隊伍。團聚青年志愿者,吹響志愿“集結號”。首先,選拔優秀的具有志愿精神的教師和學生代表。讓黨員同志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讓領導、學生干部敢為人先、服務群眾;讓有實力、愿奉獻的師生實現自身價值。守好志愿隊伍的“入口”,讓厚植志愿精神的師生代表沖在實踐一線,以身作則,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其次,高校培訓師生志愿者隊伍的志愿技能。加強思想教育,厚植志愿精神;做好理論教育,用知識武裝自我;增加實操機會,豐富實踐經驗。同時高校也應當做好志愿者的自我防護教育,讓志愿者在奉獻中揮灑汗水的同時注重自身防護。最后,實現高校師生志愿隊伍的專兼職結合。高校要實現志愿隊伍的專兼職結合,鼓勵高校師生在業余時間積極投身志愿事業并進行宣傳、表彰,同時培養一支專業的志愿團隊,切實提升志愿工作服務質量及效率。
增強自信,讓志愿精神教育更具“公信力”
高校通過思政課傳播志愿精神,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到黨和國家對高校師生的人文關懷與切實照顧,感受我國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增強高校學生對志愿精神的認同,從而堅定“四個自信”。
首先,在志愿精神教育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中國人民的價值追求,而志愿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應當在志愿精神教育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新時代開展志愿精神教育的必由之路。其次,由政府牽頭進一步完善高校志愿服務的機制體系。保障好志愿者權益、搭建好青年志愿者的工作平臺、完善志愿者激勵機制,讓師生切實感受社會對志愿服務的認同與重視。最后,做好對黨及國家對高校對相關志愿工作部署的宣傳工作。使師生直觀感受我國的制度優勢,增強認同感,堅定“四個自信”?;诖饲楦谢A,高校學生對志愿精神的體悟更加深刻,由衷敬佩志愿者、積極主動獻身志愿事業。
高校傳播好志愿精神,有利于推動志愿精神在全社會的傳播,推動我國志愿工作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良好局面,使得志愿精神成為新時代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
陳麗榮 馬瀾(作者陳麗榮系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教育部2021年高校網絡教育名師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大數據時代增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研究》20BKS145)
原文鏈接:https://moment.rednet.cn/pc/content/646749/60/12693880.html
上一條:【人民論壇網】活化國產動畫教育動能,助力思政課堂創新建設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