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1 12:38 來源:紅網 作者:梅玉婷 徐偉柔 賀衛玲 點擊:

“科技賦能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和產業化”學術研討會在湖南師范大學舉行。
紅網時刻新聞12月31日訊(通訊員 梅玉婷 徐偉柔 記者 賀衛玲)為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12月29日,“科技賦能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和產業化”學術研討會在湖南師范大學舉行,會上成了“湘繡傳承與創新”湖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第二屆技術委員會”。
湖南師范大學副校長楊震表示,近年來,湖南師范大學作為湖湘文化的重要策源地,一直致力于產學研用一體化和非遺保護人才建設,助力湖南文旅融合發展提速提效。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刺繡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李宏復出席會議,他表示,在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背景下,數字技術不僅在非遺保護中起到良好的作用,也在旅游業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如何融合數字智慧與科技創新等跨界力量賦能非遺產業,打造數字新消費與新文創產業賽道,實現非遺產業的創造性轉化及創新性發展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故宮博物院文物保護標準化研究所研究員陳楊做“故宮文物保護的標準化研究”主題報告,她詳細介紹了文物保護領域的標準化工作、手工縫紉技術的歷史、應用、傳承與發展。
華夏文化促進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分會會長常月紅從中國非遺標準體系統、數字孿生系統思路框架詳細介紹了“中國非遺保護標準化體系”研究。
在下午的研討會上,“湘繡傳承與創新”湖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孫舜堯教授做年度匯報,他介紹了湘繡智能化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的研究團隊、主要內容、運營主體、技術指標與效益指標,對首個“AI湘繡文化基因數據庫”等進行了詳細介紹。
研討會圍繞科技賦能非遺數字化、標準化、產業化,中國刺繡數字化保護與利用標準化體系構建,中國刺繡數字化保護與利用專業人才培養,數字技術賦能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全球數字發展道路中的文化遺產保護等議題進行討論。
此次研討會的順利舉辦,集中呈現了數字非遺保護與傳播理論研究、數字技術文旅應用場景和企業數字技術最新成果,為文旅發展提供了新模板與新思路。
下一條:【紅網】以藝術的精妙迎接新年的到來,打卡“微相生妙”首屆小幅油畫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