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2 09:57 來源:紅網 作者:賀衛玲 點擊:

4月20日,第四屆大國經濟史論壇在湖南師范大學舉行。
紅網時刻新聞4月21日訊(記者 賀衛玲 通訊員 羅富政)為推動大國經濟發展理論研究的深化,探索新興大國經濟轉型道路,4月20日,第四屆大國經濟史論壇在湖南師范大學舉行,本次會議的主題為“人口數量、疆域變遷與中國傳統經濟”。
會議開幕式由湖南師范大學商學院院長李軍教授主持,湖南師范大學大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峣教授、《中國經濟史研究》主編魏眾研究員、中國經濟史學會會長魏明孔研究員先后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
專家們基于經濟史視角圍繞人口數量、疆域變遷與中國傳統經濟進行了精彩紛呈的分享與探討:魏明孔以“圣人可汗”的出現為例,探討了傳統社會經濟繁榮與人口的關系。《光明日報》理論部原主任李向軍列舉了若干人口研究方面值得深入關注的問題,如歷史上各朝代人口數量的準確規模、少數民族人口及其歷史作用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周建波教授以中國百余年的現代化為例,集中探討了后發大國現代化的易與難。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寧欣教授對兩稅法前后,唐代城市人口策略變化的脈絡與趨勢、城鄉一體化向城鄉單列的歷史過程、城市化進程中應對大量外來人口和流動人口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李楠教授以清代土默特地區為例,分析了傳統社會邊疆地區土地市場的形成與地權交易。
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石濤教授從全球視野審視了17-19世紀西方對中國蟲白蠟的探查與研究這段歷史,探討了世界資源配置與西方中心論之間的聯系,并提出“逆殖物主義”概念,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一種新的解釋。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薛平拴教授以鑄幣成本為中心,探討分析了中唐以后的鑄幣困局。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焦培民教授認為中國古代高度重視人口生育和統計管理,形成了豐富悠久的人口生育和治理文化,這對完善當代中國的人口生育和治理體系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陳熙副研究員基于家譜資料,采用“支脈重構”方法,詳細分析了清代宗族人口繁衍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何偉副編審在闡述我國農民工結構轉變的基礎上,分析了其帶來的經濟影響。本次會議還設置了經濟史博士生論壇,湖南師范大學經濟史博士生程抗、陶文娜、李圣喆以及陜西師范大學經濟史博士生劉佩,分別報告了新中國消費發展、生物技術重大突破以及中國古代疆域變遷、清代紡織技術傳播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中國經濟史研究》雜志編輯馬烈主持了會議的學術點評和自由討論環節。歐陽峣教授做了會議總結,他歸納了會議討論的主要問題和學術價值,闡述了中國經濟史研究對于構建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積極作用。
本屆論壇由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經濟史研究》編輯部、湖南師范大學商學院、湖南師范大學大國經濟研究中心、湖南師范大學經濟史研究所聯合舉辦。湖南師范大學大國經濟研究中心由歐陽峣教授任中心主任,2015年批準為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心以湖南師范大學的中青年學者為主體,吸收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廣州和長沙高等學校及研究機構的學者參加,并同斯坦福大學、牛津大學、南亞大學進行合作研究。
原文鏈接:https://moment.rednet.cn/pc/nograb/646848/65/13750601.html
上一條:【科學網】姚春梅:建強現代產業學院 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下一條:【紅網】一起來了解,湖南師大知識產權宣傳周會有哪些看點?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