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6 20:22 來源:湖南師范大學新聞網 作者:科技處 點擊:
(供稿 科技處)近日,科技部下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農業與淡水漁業科技創新”重點專項2022年度的立項通知,我校省部共建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陶敏教授主持申報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鳊魚種質改良與優質耐低氧新品種培育”正式獲批立項,獲批中央財政經費2000.00萬元。
該項目是“十四五”首批啟動的淡水種質創新任務之一,也是我校牽頭主持的第一個“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此外,我校馮浩教授、張純教授和周毅教授分別作為課題負責人,主持的“洞庭鲇高效繁育及工程化養殖技術研發示范”、“耐高溫大口黑鱸新品種培育”和“淡水魚種質資源生態化保存與更新”也同批獲得立項。本次項目及多個課題的獲批,是繼我校省部共建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覃欽博教授牽頭主持獲得了“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重點專項項目后,我校在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彰顯了該重點實驗室在承擔國家重大項目方面具有堅實的研究基礎和強勁的科研實力。
“海洋農業與淡水漁業科技創新”重點專項擬通過構建精準育種、綠色養殖、生態牧場、精準探捕、高質加工等技術體系,引領漁業科技創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保障優質蛋白供給,促進現代漁業轉型升級,最終實現我國海洋農業與淡水漁業科技領域從“并跑”到“領跑”的新跨越。“鳊魚種質改良與優質耐低氧新品種培育”項目針對目前鳊魚產業發展所出現的種質退化、高品質肉質市場急需、耐低氧能力差等卡脖子問題,由我校牽頭,聯合國內10家優勢科研單位及重要水產企業,集中了我國鳊魚研究的優勢力量,圍繞團頭魴等鳊魚優異種質資源挖掘、優質新品種培育、高效苗種繁育技術創新,形成高效育種技術體系,保障水產種業“種”的供給,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體系,最終實現鳊魚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淡水漁業的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生物育種是現代農業的“芯片”,生物育種產業是農業領域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對解決我國種業領域“卡脖子”技術問題、促進農業增產穩產具有重要意義。省部共建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我國從事淡水魚類遺傳育種和健康養殖研究的重要平臺,也是“生物學”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學科”等學科建設的重要技術依托平臺。該重點實驗室緊密對接“三高四新”戰略,長期以來圍繞我國主要養殖淡水魚類建立了“良種良養良銷”創新模式及推廣,創制了一批優質魚類,全力打造“生物育種”科技創新高地,支撐湖南打造“千億產業”集群、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為我國水產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編輯:林 奕
責編:馬鐵泉
審核:陳麗榮
上一條:多家中央、省級媒體集中報道我校外國語學院 大力推動湖湘文化國際傳播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