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2 17:58 來源:湖南教育電視臺 作者:陳宇杭 梁蓓蓓 點擊:
朗讀者:

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0級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 賀蕊
《紫禁城的雨水》(節選)

2017年2月18日,農歷正月二十二,是節氣中的“雨水”。那一天,北京城真的下了一場中雨,讓我驚異于節氣與氣象的精準吻合。我以為在早春二月(陽歷的二月),北方不會下雨,但雨在我以為不會下的時候下了,而且下得很果斷,很理直氣壯,這讓我深感詫異,心想這節氣的變幻里,也深藏著奇跡。
雨落時,我剛好走到了弘義閣(太和殿西廡正中之閣),站立在廊檐下,看雨點實實在在地敲打在冰冷的臺基上,又通過臺基四周和螭首,變成無數條弧度相等的水線,帶著森然的回響,涌進臺基下的排水渠。那是一次陣容龐大的合唱,演員是宮殿里的一千多只螭首,平時它們守在臺基邊緣的望柱下,一言不發,一到雨時,就都活躍起來,眾聲喧嘩,讓人相信,龍(螭是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這一物種,真的遇水而活。
據說光緒皇帝就喜歡欣賞龍頭噴水。下雨時,他常冒雨走到御花園東北角的一個亭子里,“下面池子里有個石龍頭,高懸著,后宮的雨水從這個龍頭噴瀉出來,落在深池子里,像瀑布似的,轟轟作響,長時不斷,流入御河。”這話,是曾跟隨慈禧太后八年的宮女榮子說的。
有人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紫禁城,就是一個發聲體、一個巨大的樂器。在不同的季節,紫禁城不僅色調不同,而且,聲音也不同。這樂器,與季節、氣象相合,風聲雨聲、簾卷樹聲,落在建筑上,都成了音樂,而且,從不凝固。因此,營建紫禁城的人,是建筑師,也是音樂家。
作者介紹:
祝勇,1968年8月15日出生于遼寧省沈陽市,原籍山東東明。1990年畢業于北京國際關系學院魯迅文學院。歷任時事出版社編輯部編輯、副主任。1991年開始發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為北京作家協會簽約作家、《中華遺產》雜志編委。

朗讀者說的話:
作者祝勇通過其于雨水當日在故宮內聽雨、看雨的感受,極其生動地寫出了雨中故宮的悠然情趣。同時,通過紫禁城建筑與雨水的交相輝映,體現出中國古代的藝術成就之高之美。雨水是全年第一個反映降水的節氣。降水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農業一直是我們國家的重中之重,而降水關乎農業收成。春雨下在歷史的時間長河上,一次次與它們目擊相遇的華夏兒女們遙想呼應。
隨筆:《雨水至,萬物生》
作者: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21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 謝文嘉

歲月逢春,細雨驚落。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
杏花春雨,綠意新動,柳絲含煙,春色撩人。根根雨絲,如工藝極佳的上品綢緞般細膩輕柔,從天空中飄落。
我總是覺得,那輕柔的雨點,是天空對大地溫柔的呢喃。
空氣中帶著微微的潤氣,綠芽從濕著的泥土里悄悄探頭。雨水時節,是華南地區播種早稻的好時機。
莊稼人與春天的故事,就從這一場雨開始。
翻土,除草,插秧……肥沃的黑土地上,田間不斷有鋤頭揮起又落下,起落之間,播種的是生機與希望。
田間阡陌縱橫,田埂上,爺爺點起了旱煙,蠟黃的手指蜷著煙,裊裊煙絲飄散開來,空氣里混雜著泥土和煙草的氣味。開春還有點倒春寒,我裹得很厚實,像爺爺這樣的莊稼人在勞作時卻穿得很少——只一件單汗衫便足矣。
爺爺抽著煙,渾濁的眼睛望著田的那頭,對著我呢喃道:“今年出了大氣力,今年的稻打出來米定要比去年多罷。”
黃豆大的雨滴落在新插的秧苗上,那雨點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雨水至,萬物生,勤勞的人兒在期待著大自然的饋贈。
(供稿單位:湖南師范大學美育中心 指導老師:李艷 劉宓蜜 通訊員:陳宇杭 梁蓓蓓)
上一條:【中國教育報】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砥礪深耕四十載 篤行致遠育全人
下一條:【新湖南】強強聯合!湖南師大與圣湘生物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