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7 15:15 來源:法治日報 作者:周剛志 點擊:
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了《關于在檢察公益訴訟中加強協作配合依法做好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的重點領域,并就建立健全住房城鄉建設(規劃)部門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作出安排,推動形成行政執法與檢察監督保護合力,全方位筑牢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治屏障。
城鄉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國歷史變遷的重要見證。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保護名勝古跡、珍貴文物和其他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為了落實這一規定,2017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名人故居保護和城市特色風貌管理,實施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程。2021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進一步要求建立分類科學、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
由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城鄉開發和經濟發展,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可能會怠于履行保護職責,致使歷史文化遺產遭受破壞或面臨嚴重安全風險,這就需要作為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代表的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公益訴訟職能作用,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嚴格規范執法,從而共同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
此前,檢察機關已在歷史文化保護領域有過一些探索和實踐,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發揮了積極作用。比如最高檢于2020年12月發布的10起檢察機關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于2021年6月發布的13起檢察機關大運河保護公益訴訟檢察專項辦案典型案例,都涉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問題,體現了檢察機關以公益訴訟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積極作為。
此次《意見》明確規定,我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的重點領域包括歷史城區整體管控、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地段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歷史建筑保護等。這不僅拓展了我國原有歷史文化遺產立法的保護范圍,而且明確了今后歷史文化保護的重點領域,對于我國城鄉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盡管當前對于檢察公益訴訟的職能定位、訴訟地位等問題已經形成了一些共識,但由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本身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問題,且涉及文旅、文物、城鄉建設等多個部門,如果僅憑檢察機關的工作積極性,不僅難以查明歷史文化保護中存在的怠于履職等問題,而且難以查明具體的責任歸屬。因此,《意見》提出,各級檢察機關和住房城鄉建設(規劃)部門要進一步拓寬交流渠道和方式,建立經常性、多樣化的協作機制,并明確線索移送、會商研判、信息共享、聯合專項、調查取證、專業支持、案例發布等方面的具體協作內容,建立健全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這些規定為檢察機關與行政機關共同推進歷史文化保護確立了重要的信息溝通、調查取證等協作機制,為檢察機關通過檢察公益訴訟機制介入歷史文化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撐。
當然,要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我國還需要建立更為完善的立法體系。當前,我國除了文物保護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與《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以外,有30余部以“歷史風貌建筑”“古建筑”等為名稱的地方立法,還有近150部以“歷史街區”“傳統村落”等命名的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但就整體而言,我國在國家層面還缺乏一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綜合性法律,因而在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斷和認定等方面,檢察公益訴訟可能會面臨一些困難。
為此,我國還需要積極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綜合立法與傳統村落保護、歷史建筑保護等專門立法,以明確其保護的范圍和要點,從而為檢察機關更好發揮公益訴訟職能,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提供更為明確而充分的法律依據。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副院長,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執行院長)
原文鏈接: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230927/Articel05003GN.htm?spm=zm1012-001.0.0.2.3Ar2lr
上一條:【紅網】創作·創意寫作丨蘇曉:鷗
下一條:【芒果TV】專家觀點 嚴小龍:恪守健康底線 提升品牌價值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