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9 15:58 來源:新華網 作者:布特 蘇立德 點擊:
摘要:培育體育新質生產力既符合體育產業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順應信息科技革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本文探究了新質生產力驅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需以新質生產力作為強大引擎,在人才培育機制、技術創新體系、政策供給模式、場景拓展路徑等方面實現突破,以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體育強國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在新時代,體育產業正肩負著推動經濟繁榮、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雙重使命。新質生產力作為撬動產業變革的杠桿,為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破題之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體育消費需求。”并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這些重要論述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作為極具潛力的產業,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已成為當下的迫切需求。當下,隨著人民群眾體育消費需求的多元化,體育產業發展在跨界體育人才、新一代數字技術應用、技術創新政策、跨界融合的新業態和新場景等方面都面臨著新的要求。新質生產力作為生產力發展的突破性演進形態,能夠引領體育產業實現從規模擴張向質量優化的轉型。培育體育新質生產力,既是體育產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順應信息科技革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需以新質生產力作為強大引擎,在人才培育機制、技術創新體系、政策供給模式、場景拓展路徑等方面實現突破,以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體育強國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一、人才培育鍛造創新能力
新型體育人才對體育領域突破性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有著天然理解和實踐優勢,這類人才在體育科技實踐中,技術敏感度更高,憑借知識儲備、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成了推動產業升級的核心勞動者。在數字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下,要通過人才培育鍛造創新能力,推動體育產業在新質生產力下實現飛躍。
首先,政府應在體育產業新質人才培養中發揮關鍵作用,制定適配產業發展的人才政策,為培育人才創新能力奠定基礎。可設立專項創新基金,給予體育科技創新人才資金支持,推動成果轉化;搭建創新交流平臺,定期舉辦研討會、競賽等活動,營造創新氛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供平臺生態,吸引復合型人才投身體育產業,激發創新活力,推動技術和模式創新。
其次,體育企業是新質人才的需求和培養方,要在釋放政策紅利中充分激發體育企業創新合力。對創新能力較強的體育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推動其開展技術研發和市場拓展。在人才培養上,體育企業加強與高校合作,共同制定課程、設立實習基地,實現理論與實踐融合,培育創新人才。體育企業還應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組建團隊攻克關鍵技術,參與行業標準制定,提升市場競爭力,引領產業升級。
再次,推進“產學研用”平臺建設,這是提升體育產業創新能力、培育新質人才的重要途徑。要設立“人才創新培育專區”,為高校學生和企業人才設置實訓項目,由企業導師和高校教授聯合指導,促進理論向實踐轉化。強化創新主體協作,打通科研到應用鏈路,建立“以項目引人才,以人才促創新”機制,圍繞項目組建跨學科團隊,提升協同創新能力。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和“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加速成果轉化,讓人才在實踐中提升創新能力。
最后,優化調整高校體育學科專業結構,這是培育體育新質人才的重要舉措。高校應圍繞培育優秀人才,推進新型體育產業創新學科建設,布局體育產業與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學融合的新興專業。高校要引進和培養跨學科師資,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讓學生參與實際項目,培養跨學科創新能力,為體育產業輸送復合型人才。
二、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高新科學技術是推動國家轉型發展、突破瓶頸的關鍵。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2024 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超過 3.6萬億元,與國內生產總值比值達到 2.68%,體現出科技創新源頭供給能力的增強。在此背景下,加快體育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十分必要。
首先,要強化體育產業創新技術供給。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傳統體育產業全方位轉型升級,向數字化、高附加值、低能耗方向發展。聚焦運動生物力學分析、高性能材料研發、智能傳感設備、大數據智能模型等前沿領域,突破共性技術瓶頸。科技創新有利于提升體育裝備性能、優化訓練水平、革新觀賽體驗、降低產業能耗。要打造中國特色體育產業集群,構建以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多元主體參與的創新生態,實現傳統產業革新。
其次,要發展壯大新興體育產業鏈。鼓勵電子競技、競賽表演、體育健身等“人工智能+”體育融合發展模式,形成新型體育業態。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實現賽事智能編排,根據運動員和觀眾情況優化賽程,提升吸引力;讓觀眾以新視角觀賽,增加競賽表演商業價值,催生如線上虛擬觀賽、個性化觀賽體驗定制等新興業務。
最后,要構建未來體育產業。以元宇宙、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為切入點,推動“體育+”跨界融合,構建未來體育產業體系。元宇宙、腦機接口等技術尚在研發探索階段,商業化應用剛起步。未來體育產業應通過顛覆性技術創新應用,重塑產業邏輯和商業模式,這是產業邁向高端化的關鍵。
三、政策保障優化產業環境
發展體育新質生產力,需通過系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壁壘,構建政策保障體系,為體育產業升級注入制度動能。
首先,要構建新型政策支撐體系,建立“財政引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設立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專項基金,對智慧場館改造、智能裝備研發等給予梯度補貼,推動基礎設施升級和產品服務創新,吸引資本投入。加快構建算力網絡體系,對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的主體給予稅收減免或補貼,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催生新型體育產品服務,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其次,要完善市場化發展機制。優化審批流程、降低準入壁壘,在新興領域試點備案制管理,動態調整負面清單,降低市場主體成本和風險,吸引社會資本和創新要素,為新興體育產業注入活力。構建數字化體育產業生態,實施“鏈長制”培育工程,鼓勵龍頭企業組建產業創新聯盟,帶動中小企業發展,形成產業集群增長極,打造有競爭力的產業生態圈。發展“體育產業園+創新飛地”模式,建設產業集聚區,充分整合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帶動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最后,要健全法治保障體系。加速推進配套法律法規修訂,從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網絡安全防護等多層面強化法律支撐。健全法治框架,為體育產業營造公正規范、安全穩定的市場環境,維護消費者和企業權益,提振市場信心。以政策優化、制度革新、法治保障為核心,推動系統性改革,為培育體育新質生產力筑牢制度根基,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
四、產業融合拓展應用場景
產業融合是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式。通過“體育+”跨界融合,可拓展體育產業應用場景,釋放市場潛能。新時代,體育產業需突破行業壁壘,與關聯產業深度融合,構建協同共生格局。
首先,要深化“體育+文旅”融合發展。打造“賽事 IP +文旅資源+數字技術”模式,構建冰雪旅游、水上運動等沉浸式體驗場景。依托賽事開發數字文旅產品,利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重構運動場景,打造數字化體育文旅體驗。可以建設體育旅游示范區,培育復合型消費業態,推動體育、文化、旅游產業資源共享、功能互補。
其次,要創新“體育+健康”服務模式。推動運動處方納入國民健康管理體系,構建“體衛融合”智能監測平臺,實現運動與健康數據實時互聯。在社區推廣智能健康管理系統,通過大數據為居民提供個性化運動方案,將科學健身融入日常健康管理。鼓勵醫療機構設立運動康復中心,開發數字化產品,打造全周期健康服務,推動體育健身向全鏈條健康管理轉型升級,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再次,要構建數字孿生體育生態。打造“虛擬賽事+現實場景”交互平臺,運用區塊鏈技術助力數字藏品發展,為用戶提供虛實融合的體驗。建設國家體育大數據中心,整合多維數據資源,構建數據共享與分析體系。在重點區域試點“數字孿生體育城市”,構建云端賽事、智能場館和數字社區聯動系統,實現體育資源智能調配,推動體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精準化轉型,為城市體育治理現代化提供技術支持。
最后,要培育未來產業應用場景。深化體育產業與前沿科技產業融合,搶占未來體育發展制高點。推動體育產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及數字內容創造產業融合。例如,布局腦機接口在運動訓練中的應用,開發智能訓練系統;探索量子通信在賽事轉播中的應用,構建直播網絡;推進元宇宙體育空間建設,打造虛擬賽事等創新業態。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課題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中國特色全民健身戰略歷史回顧、反思與展望”(項目編號:22FTYB0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原文鏈接:https://xszg-pc.app.xinhuanet.com/work/origin/1940704501770629122?type=original_cn
下一條:【新湖南】文脈薪火育新人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