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 08:26 來源:新湖南 作者:李洋 點擊:
岳麓山的抗戰遺址很多,在湖南師大校園里就有一處,這便是國家級抗戰紀念場所——麓山忠烈祠。

是日,晨霧未散,微風習習,校園的石階上尚沾著露水。沿著岳王亭路直上,至赫石坡右轉,就抵達了麓山忠烈祠。祠兩旁松柏參天,黃琉璃瓦泛著溫潤的光,門前屹立著一對飽經滄桑的石獅子。拾級而上,石柱上“江水滔滔,共一片斜陽,長寫出壯士當年血淚;赫石珞珞,添幾椽廟貌,好留與后人終古馨香。”等楹聯赫然映入眼簾,仿佛在訴說著一段又一段悲壯決絕的長沙抗戰歷史。
進入祠內,抬眼望去,匾額上“允武且仁”四個大字遒勁有力,由近代書法家譚澤闿書,意思是將士們既能英勇作戰,又具備了仁德的精神,這與我軍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形象不謀而合。撫過斑駁的石柱,指尖觸到漢白玉碑文:“尤以此次抗戰,我湘人之守土者艱苦支持,前仆后繼,或傷夷過半,或全軍俱殞,作戰之勇,死事之烈,誠足以撼天地而泣鬼神……”或許是巧合,或許是必然,這座原為祭祀岳飛的祠廟,在抗戰烽火中蛻變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民族精神的圣殿。
“天爐戰法是一種‘后退決戰’的戰術,將兵力部署在作戰帶,布成網狀的據點,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等方式,分段消耗敵軍的兵力與士氣,最后把敵軍‘拖’到決戰地區,合而圍殲……”湖南師范大學講解員彭嘉莉同學正在為游客講解“長沙會戰”的烽火歷史。她身著素色制服,胸前的校徽熠熠閃光。“每次講解,就像在完成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她的聲音時而低沉如嗚咽,時而高亢似號角,聽者無不動容。交談中,她說:“有個小學生問我:‘姐姐,他們為什么連名字都沒留下?’我告訴他:‘因為他們已經把名字刻進了民族的血脈里了。’”
出門左轉,墻壁上還有塊新的碑記,是該校重修麓山忠烈祠時所立,由資深教授吳容甫先生編撰、顏家龍先生題寫,拳拳愛國之心,溢于言表。沿山路而上,便來到了岳王亭。岳王亭始建于1936年,亭中青石大碑矗立水中央,正面是岳飛的浮雕肖像,背面是著名書法家顏昌峣老先生書寫的岳忠武王年譜,意在表明當時湖湘民眾抗擊日寇、保衛家園的堅強決心。眾所周知,顏昌峣老先生是顏家龍先生的叔祖父,同一景區內保留有著名書法家祖孫二人墨寶的情景,在全國都是比較少見的。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出岳王亭,迎面便是愛國主義詩詞碑廊,由顏家龍先生題寫的毛澤東主席詩詞《沁園春·雪》蒼勁有力,入木三分。“從這一首首豪邁的詩詞中我們能感受到,雖然當年戰事慘烈,但將士們理想高于天,士氣高昂……”講解員劉浩東同學說:“岳麓山是一座英雄之山,長沙是一座英雄之城,山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曾被英雄的鮮血浸染。”是的,銘記歷史,吾輩當自強,在廣大青年學子的心里,英雄不是遙遠的符號,而是用鮮血和生命照亮他人和國家的民族脊梁。
據劉浩東介紹,每逢清明、抗戰勝利紀念日等重要日子,來自全省乃至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學生和愛國人士就會不約而同地來到麓山忠烈祠肅立默哀,誦讀紅色經典等表達心聲。一寸山河一寸血,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上的鉛字,而是可觸可感的精神力量和生命體驗。
日近晌午,返程途中陣陣秋風掠過,樹葉沙沙作響,放眼望去,麓山忠烈祠在一片綠蔭中愈發明亮。此刻,時空在此重疊,歷史與現實不斷對話:麓山忠烈祠不僅是一座抗戰豐碑挺立在湖湘大地上,更是流動的堅定的愛國信仰——那些在石階前佇立的少年、在展柜前沉思的學子,在浮雕前默哀的大人,正以自己的方式,將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續寫為新時代為民族復興奮勇拼搏的青春華章。
上一條:【湖南新聞聯播】沈曉明調研湘江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扛牢國家級新區使命擔當 為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貢獻更多力量
下一條:【新華網】布特 蘇立德:點燃體育新質生產力引擎,驅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關閉】